你从来不会看蹦床比赛,蹦床比赛什么规则你也不懂,甚至蹦床是体育比赛项目你都不知道,但是何雯娜美女进了奥运决赛轮次,央视直播,没事做的你也看的兴致勃勃。
连“拜仁慕尼黑”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女孩子同事,特意半夜11点叫了鸡腿薯条外卖,兴冲冲的看丹麦vs芬兰的比赛,还兴致勃勃的发了个朋友圈。
我国人多,民众多,需要的大众精神娱乐多,“热度”这个词,在一定条件下,是中国特色。
所谓“热度”,要看在哪里,世界范围内,欧洲杯确实比欧冠大一点,毕竟4年一次这种时间性限制,国家层面的体育竞技,这种大条件限制在那摆着。
但在中国以外的地方,欧冠和欧洲杯所谓的“热度”差距,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。
在欧洲国家,平日对足球没什么兴致的普通人(大部分是女性,男性对足球没兴趣的欧洲人真少,对顶级俱乐部顶级球星一无所知的男的特别特别少),欧冠决赛之类还是知道谁对谁,谁赢了的。欧洲杯,这部分人群最多关心一下自己国家的比赛,也许在单位,酒吧,广场跟大部队看直播,自己国家队出局了,最多也就关心个谁夺冠了,此外的事情再也不关心。这部分人欧冠和欧洲杯在他们心中地位差别并不大,看不出什么热度论。
在美洲,欧洲杯跟欧冠一样,就是下午电视里播放的欧洲直播比赛,民众不会像中国这样给予欧洲杯格外的热情,对欧洲杯特别关注的足球产业外人群,还真不一定有对欧冠特别关注的人群多,毕竟欧冠有他们国家自己的球星,能总看到露脸,有特别追星追队的请假去看欧冠是经常有的。那欧洲杯呢?不好意思,那是下午上班时间,晚上看个新闻集锦吧。
在亚洲中国外的地方,我不知道,我没经验。我看到的是日本职业联赛在欧洲杯期间照常进行,日媒给欧洲杯的关注度有一点,但没比对他们自己联赛的关注度多多少,全民热情真没有。油管的泰国漫画家,给欧洲杯出漫画的频率比给英超出漫画的频率还低一点。我也很难想象印度人准备好炸鸡薯条,守着时间看欧洲杯。
我记得早些年,世界杯和欧洲杯开幕和决赛都能上新闻联播头条的,最近多年没看新闻联播不知道还是不是这样。到了欧洲杯世界杯,央视作为电视媒体,派出多少个记者团队,做多少回放赛前赛后的节目,几乎包办赛事期间的CCTV5。而欧冠,在央视能看到直播也就不过5年的事情(感谢评论区有朋友提示我快10年了,无论多少年,远远晚于意德英西四大联赛是事实,宣传规模远远远远低于欧洲杯也是事实)。这种对比,就好像欧洲杯是“过年”,欧冠也就是周末,欧冠决赛顶多有个“十一”的规模。媒体的贯宣,让民众有了一种世界杯欧洲杯天生高于一切足球赛事的印象。
还有国内的聚众效应还是蛮大的,能半年一年聚集几千万粉丝这种现象,充分体现了我国人多,大众娱乐资源少,待挖掘市场潜力大这种特性。欧洲杯就是在专业媒体,半专业媒体和跟风人士的带动下,带动了很多非足球流量资源参与,比如我开头例举的那个女同事。而“热度”的主要来源就是这部分跟风人士和非足球流量,这部分“热度”资源占总热度的80%以上,而这部分人,是不会对欧冠产生太大热度的,最多是半决赛决赛跟风人士带动个小小的热度,非足球流量不会给欧冠带来任何热度。
对比一下,篮球为什么篮球世界杯热度远远比不过NBA呢?同样也是媒体效应和聚众效应的结果。NBA在上世纪90年代,在我国普及度并不高,自从姚明,易建联等进入NBA后,直接爆粉,直到现在。而篮球世界杯媒体给的关注度,群众带动的聚集关注度,远远没法和NBA比。
早年我国有球员在五大联赛崭露头角的时候,没赶上网络效应爆发期,没有产生聚集性效应,等到网络带来的聚集性效应起来了,我国再也没有能在足球界出头的球星了。武磊2019年登陆西甲之后,带来的热度效应还是比较震撼的,可惜我们的“武球王”一直都处于边缘角色,加上西班牙人降级一度让热度冷却。如果哪一天我国出个孙兴慜,在著名球队扛把子,赛季接近两双,打进欧冠决赛,欧冠的“热度”马上就会上来,一旦这种效应持续几年,欧冠的“热度”直追欧洲杯不是梦。
最后,我属于那种欧冠都看的,欧洲主流联赛看很多的,欧洲非主流联赛也看看的,欧洲杯我就看了2场直播,两场3:3都被我逮到了。好多比赛集锦我都懒得看,甚至比分都懒得关心,同期的J联赛我都看了5 6场。推荐一款特别温顺的啤酒,不上头,适合看球喝: